I導讀:2018年,中醫書友會舉辦了第一次經典誦讀——《傷寒誦讀》,每周兩期,持續更新了一年,很多書友陪伴了我們一年,感謝你們的堅持。 今年,咱們正式開始《金匱誦讀》,每周兩期,我們一起記誦《金匱要略》。你,愿意加入嗎? 一年時間,靈蘭陪你背完《金匱要略》
(十四)此重“不止”二字,是諸寒涼止血藥,皆不應矣。吐血本由陽虛,不能導血歸經,然血亡而陰虧,故以柏葉之最養陰者為君,艾葉走經為臣,而以干姜溫胃為佐,馬通導火使下為使。愚意無馬通,童便亦得。按:《本草》載此方,乃是柏葉一把,干姜三片,阿膠一挺,炙,合煮,入馬通一升。未知孰是,候參。 (十五)下血較吐血,勢順而不逆,此病不在氣也,當從腹中求責。故以先便后血知未便時,血分不動,直至便后努責,然后下血是內寒不能溫脾,脾元不足,不能統血,脾居中土,自下焦而言之,則為遠矣。故以附子溫腎之陽,又恐過燥,阿膠、地黃壯陰為佐,白術健脾之氣,脾又喜涼,故以黃芩、甘草清熱,而以經火之黃土,與脾為類者,引之入脾,使暖氣于脾中,如冬時地中之陽氣,而為發生之本,真神方也。脾腎為先后天之本,調則榮衛相得,血無妄出,故又主吐衄。愚謂吐血自利者,尤宜之。 (十六)先血后便,則知雖未便,而血以先聚于肛為近,故曰此近血也。然下焦,乃腎、膀胱所主,水府也,使下無留濕與血相混,則便溺如常,血自歸經,何得溢出。故以赤小豆為主,去其陰分之濕,而當歸導血歸經,其勢甚便,不若遠血之傷在脾腎,溫涼補瀉,多其委曲也。赤小豆最通肝氣,為通乳神藥,故合歸用之,亦取其通暢肝分之血,而和調之也。 (十七)吐血有因病久上熱,煩咳而致者,有因極飲過度者。若因心虛,虛則熱收于內,而火盛爍陰,涌血上逆,出于清道為衄,出于濁道為吐,則主心氣不足論治。謂不得同諸陰虛,及極飲者之積漸而致也。故以芩、連清其熱,大黃下其瘀,而曰:瀉心湯,謂病既侵心,恐因循則釀禍也。昔人嘗曰:心極須大黃。 |
|